顾渚紫笋为什么不出名,紫笋茶是十大名茶么?
2022-08-17 21:42:42 来源: 评论:0 点击:
顾渚紫笋为什么不出名,紫笋茶是十大名茶么?顾渚紫笋,听起来有些像菜名,实际上是一种茶叶的名称,并且是茶中极品,虽不入中国十大名茶之列,但曾被“茶圣”陆羽誉为“茶中第一”,有“茶王”之称,可惜现在很少有人知道,那么顾渚紫笋为什么不出名呢?今天饮茶人网来聊一聊顾渚紫笋的历史。公元800年,当时的湖州刺史李辞,为了紫笋的持续发展,稳定供应朝廷,就把武康吉祥寺移到了大唐贡茶院里,还把茶的种植加工一应事物,都交给僧人管理。

顾渚紫笋为什么不出名?
顾渚紫笋茶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就以龙团茶进贡,至明朝罢贡,并改制条形散茶,前后历史600余年,明末清初时,顾渚紫笋茶一度消失,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安徽政府重新试产、培育紫笋茶,贡茶老前辈顾渚紫笋茶才得以重新名扬天下。
我们现在看到的顾渚紫笋茶,属于恢复历史茗茶,这茶当年是因为细嫩紧结,嫩叶背卷似笋壳而得名的。他出现最早是在唐代的广德年间,也就是公元764年左右推出。
最初是做成蒸青饼茶的,工艺主要包括了蒸、捣、拍、串、吹、封这几个环节。
公元770年,陆羽受当时在顾渚山一代修行的好友邀约,就来到了这里,这个好友是大名鼎鼎的茶道之父——皎然和尚,陆羽到了之后,一边种茶一边研究茶,一边修改《茶经》,他还把这一地区的茶命名为“紫笋茶”,并且在《茶经》中补充——阳崖阴林紫者上,绿者次,笋者上芽者次,上者生于烂石。
野生的紫笋茶就是在烂石堆上和毛竹共生的,或者是因为观察紫笋茶的颜色形态以及生长环境,启发了陆羽丰富了《茶经》的内容。
又或者是得利于陆羽的偏爱推荐推崇,使这款茶在唐代的中后期,逐渐的变成了天下第一茶。
他曾经把这茶推荐给当时急着找贡茶货源的地方官员,说此茶“芳香甘辣,冠于他境,可鉴于上”,既解了地方官的燃眉之急,后来又得到皇家的高度重视,还在这里成立了中国首个皇家御茶园——大唐贡茶院。
李肇的《国史补》一书中曾经有“蒙顶第一,顾渚第二,宜兴第三”的记载,这个排名随着《茶经》的面世,大范围的影响,书中倍加推崇的顾渚紫笋茶,逐渐的在唐代中后期就变成第一名。
它先是顶掉了阳羡雪芽的位置,其后又大大的降低了蒙山茶的影响,自唐代广德年间开始,以龙团茶进贡,到明朝洪武8年罢工,并改制条形散茶,再到清代顺治三年,因为顾渚山一代闹贼寇,无法征集生产上报朝廷之后免了进贡。
顾渚紫笋前后一共经历了876年的贡茶身份,进贡最多的时候,年贡额高达18400斤,清代中后期,随着免贡,顾渚紫笋的制茶法也失传了,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末,在著名查学家庄晚芳先生的提一下,这个茶才开始恢复,那正式的恢复时间是1978的。
唐代时期,顾渚紫笋和金沙泉水是搭班配对一起进贡的,这两者的关系,有点像我们常说的龙井茶,虎刨泉一样,属于茶和水的绝配。
历史上,因为每年进贡都要在清明节前制作完成,还得运到长安,这一路上快马加鞭,连夜赶路,因此唐代顾渚紫笋还有个别名叫“急成茶”。
公元800年,当时的湖州刺史李辞,为了紫笋的持续发展,稳定供应朝廷,就把武康吉祥寺移到了大唐贡茶院里,还把茶的种植加工一应事物,都交给僧人管理。
从此之后的千百年里,僧寺与茶的关系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
这些行动,这一尝试,很可能对于之后“禅茶一味”体系的形成发展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起到了巨大作用。
—————— 七象茶业,做原汁原味的云南茶,不辜负经典云南味!——————
七象®茶业起源于金庸《天龙八部》中,段誉遇见神仙姐姐的云南无量山,无量山为云岭山系,东临把边江,西靠澜沧江;七象的祖辈世代生活在无量山“双江畔”,依托滇藏茶马古道,以传统种茶、采茶、制茶、运茶(马帮汉子®一个高性价比小众茶推荐服务品牌)、售茶的古法讨生活;“无量山”族人自小就接触茶、学茶、种茶、制茶、喝茶、经营茶;茶,深深的融入了“无量山”族人的血液,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七象®茶业,专注于云南本土茶的,中高端茶饮品牌,坚持从源头开始,深入各大茶产区,走遍名山古寨,扎根茶山拜师求学,摸清茶性,吃透制茶技艺、经验,用近9年的时间和云南茶“死磕”到底;“深耕原汁原味的云南茶,不辜负经典云南味”;致力为饮茶者打造更安全、更健康、更适饮、更有感、更有面、更方便、更美好的云南“本家”茶,励志让更多人爱上云南茶。
内容和图片来源于:七象茶业↓↓私老喵说茶,享茶样。